笼罩在双相情感调节障碍下的青少年如何自救?

一、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的典型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

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三低”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双相障碍患者中;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患有这个疾病的人,在躁狂与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甚至混合方式存在的过程中痛苦难耐。

二、双相障碍的引发原因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此病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1.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生物学亲属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加,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神经生化因素

递质失衡假说认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3.神经内分泌功能

许多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HPA功能异常。

4.心理社会因素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性格多是胆怯的、安全感缺失、不自信、不自立、过度依恋依赖他人、过度在意他人、强大自我缺失等等,形成此性格多与家庭教育抚养方式紧密相关,尤其是抑郁发作与患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在双相情感障碍表现出抑郁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之后,环境的反馈很有可能成为患者的应激性事件,加重患者情绪问题。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1.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有: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②语量增多;③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⑥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⑦睡眠需要减少;⑧性欲亢进。

2.抑郁发作: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主要临床表现有: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3.混合发作: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出现在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在目前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都很突出,也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四、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概率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国既往的研究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但由于国内心理普及率低,所以不排除有很多患者并没有就医诊断或参与统计。

五、为什么会的双相障碍?如何预防?

双相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大量研究均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该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也就是说,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也越高。

这就告诉我们,虽然疾病有时候是不可控的,但是作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多加注意自身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塑造性格和人格的良好环境。

六、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后该如何治疗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寻求帮助,遵从医嘱,准时服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其次,可以结合进行心理咨询辅助治疗。

再者,在业余时间养成固定的习惯或找到一两项稳定的兴趣爱好类充实自己,如画画、烘焙、种花等都可以。

从家属的角度来说,当亲人处于发作期且较为严重时,建议采用住院治疗,治疗起效更快,可以更快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当处于缓解期或康复期时,家属需要督促患者按时定量服用药物,增加对他的关心照料,如培养、鼓励患者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患者主动诉说痛苦感受加以表扬,强化积极心态。

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在线测评